从分化到异化:对武术门派产生和发展的理性思考
摘要:种类繁多、风格多样的武术门派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特征。武术门派的分化是在特定的社会动因、文化动因和技术动因下产生的,但是,由武术门派而引发的派别争斗和门户之见等弊端成为阻碍近代武术文化发展的顽疾。近年来,本应摈弃的门派观念又逆流而动,许多无文化根基的武术门派被杜撰、臆造,这实际是因经济和功利目的导致的武术文化异化。通过理性思考认为:面对武术文化发展的现状,应做到重视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加强拳种派别的交流,杜绝无诚信的文化臆造和过度的商业开发。
关键词:武术;门派;拳种;异化
中图分类号:G852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6-0501-04文献标志码:A
仅就攻防格斗而言,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具有与中华武术相类似的搏击技艺,而中华武术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凝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特质,在农耕文明环境下将中国传统哲学、宗法文化与武艺技击相结合,创造出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武术拳种门派。中华武术能历经千年连绵传承,从原始形态的巫舞祭祀、攻防技击和战阵杀敌的简单工具发展成为涵盖中华民族历史与文明的文化载体,门派的产生与发展功不可没。正因此,邱丕相先生认为以拳种流派为单位,呈现丰富多彩的多元化格局是中国武术最突出、外显的文化现象[1]。程大力先生更是指出:武术今存各流派拳种的历史,就是地道武术史,才是真正武术史[2]。所以说,研究中华武术不可能绕开武术门派发展的历史现实。
然而,武术门派毕竟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产物,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武术门派有其产生分化的根本动因和发展的可能环境,它为保持中华武术文化的多样性、连续性作出重要贡献;但是,自进入20世纪后,中国原有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变革,武术门派根植的土壤逐渐出现松动,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受到争议,摈弃由门派造就的门户之见成为我国早期提倡武术改革的武术家之共识。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备受关注,武术文化传承和发展形势大好。耐人寻味的是,原本趋于淡化的武术门派观念却再度重提,更有许多缺乏历史文化根基的新门派不断涌现,并伴随着对经济利益和功利目的的追逐而愈演愈烈。这种现实社会条件下逆武术文化发展潮流的不正常现象折射出的是当前武术门派的异化之路。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传统武术门派产生的动因来说明当前门派臆造这一反常现象,并对今后武术门派的发展进行理性思考,希望武术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回归到良性道路上来。
1门派分化:传统社会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泰勒曾对文化作经典定义: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3]。依此判定,武术的门派分化其实应当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条件下的必然文化产物,因为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具备着武术门派分化的社会动因、文化动因和技术动因。
1.1宗法社会下武术进入秘密传承成为武术门派产生的社会动因
元代之前,“瓦舍”等专业表演场所及庙会、擂台等临时场合的存在为武术提供了相对开放的传播与交流机制,经常性的开放交流让武术的技法公开化,很难形成秘不示人的独特技艺和功法,武术门派鲜有提及;但是,随着蒙古族和满族北方游牧民族集团2次成功征服中国全境后,马上民族面对以汉族人口为主体的被统治者,一方面他们迅速以绥靖的方式笼络人心,另一方面则实行限制习武和高压统治以防反抗。
虽然官方禁武的力度足够强大,但冷兵器时代的人们不可能放弃武术这样的防身和攻击技艺,武术的习练、传承只能进入了地下状态。习武者由于难以获得宽松的环境进行技法较量,在以宗法制度为社会结构主体框架的中国传统社会环境下,武术在宗族内部、结社组织内部、师徒之间狭小范围和纵向单线的传播,使武术母树伸出的根须,互不相连地越伸越远,终于形成为众多的门派[4]。在重视血缘传承而又缺乏横向交流的态势下,武术的攻防技术只能通过不舍地纵向接力和研习而日趋精湛,武术门派观念不断强化。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