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田汉旧体诗词创作流变论(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09-22 14:21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李遇春
分享到:

 

  在田汉三四十年代的旧体诗词作品里,我们可以发现他与柳亚子和林庚白这两位南社诗坛巨子之间有过唱和,由此也可见出田汉抗战旧体诗词与南社之间的某些关联。40年代初,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柳亚子流亡到桂林,与田汉之间有过较为密切的交往。田汉对这位诗坛前辈非常敬重,他先后作有《和柳亚子诗两首》(1941)、《端午节和柳亚子三首》(1942)、《陪柳亚子观华侨马戏团演出》(1942)、《步亚子韵送雁冰兄再入蜀》(1942)、《卅一年大除夕和亚子韵遥寿洪深兄》(1942)等诗。柳亚子曾是南社的诗坛盟主,毛泽东说他的诗词“慨當以慷,卑视陈亮、陆游,读之使人感发兴起”唧,而田汉作为诗坛后进也非等闲之辈,柳亚子便曾对茅盾夸赞过田汉的旧体诗词,说他时有“神妙之笔”,诗才过人。柳亚子论诗虽以扬唐抑宋著称,但他所反对的宋诗其实只是“北宋诗”,北宋诗的极致是所谓江西诗派,在清末大盛的同光体正是这一派的古典余绪,柳亚子由于憎恶一般的清代亡国士大夫们,所以连带所谓宋诗也一并憎恶起来。其实,如果把宋诗分为北宋诗和南宋诗的话,柳亚子虽素不喜北宋人的“学人之诗”,但对南宋人的“遗民之诗”却充满了激赏并受其巨大影响。由于仰慕辛弃疾,柳亚子曾更名柳弃疾。當年南社风行诗坛之时,即有人说他“悲歌慷慨气吞虹,君是當年陆放翁。”陆游和辛弃疾是南宋诗词坛坫中的双璧,柳亚子兼而得之,可谓嫡传了南宋遗民诗的艺术衣钵。柳亚子和田汉,一个是老一代的遗民诗人巨子,一个是新一代的遗民诗人新锐,两人相逢于40年代的战乱流亡途中,自然少不了惺惺相惜,诗歌酬唱,过从甚密。在《怀柳亚子》中,田汉有“誓扫倭氛犹有笔,待归梨里已无家”之句,赞美柳亚子如椽的诗笔力扫日寇的凶焰,同时也为老诗人的家乡已陷落敌手而满怀悲愤。在《端午节和柳亚子三首》中,由于柳亚子在桂林的心境有些颓唐,牢骚郁结,所以田汉在和诗中对老诗人竭力劝慰。事情起因于1942年6月18日旧历端午节,柳亚子偕田汉和廖沫沙游桂林七星岩,田汉索诗,柳亚子遂作《游七星岩》七绝三首相赠,诗中有“剑态箫心吾已倦,风吹雨打汝能狂”,“百卷南明书未就,忍教流涕话兴衰”之类情绪低沉的句子。田汉在和诗中劝慰柳亚子说:“天涯何事嗟衰老?珍重枫林听雨情。”又云:“莫道人情如纸薄,诗人处处有家乡。”第三首还夸赞柳亚子老骥伏枥,诗兴不减,诗曰:“万里投荒绝险夷,携雏直到漓江湄。脚根不软诗囊富,毕竟先生力未衰。”

  除了与南社创始人之一的柳亚子有过诗歌酬唱之外,田汉还曾一度与南社另一位诗坛狂人林庚白有过诗歌交往。林庚白1941年在香港被日寇所害,年仅45岁,有《丽白楼遗集》存世。林庚白生前对自己的诗自负甚高,他曾在《丽白楼诗话》中说:“曩余尝语人:十年前郑孝胥诗今人第一,余居第二,若近数年,则尚论今古之诗,當推余第一,杜甫第二,孝胥不足道矣。”能说出此等话来,林庚白真是够狂傲的,但偏偏还得到了素来狂傲的柳亚子的认可,他在《九叠九字韵》中写道:“中华民国诗圣林庚白,谁与匹者亚子柳。林诗深刻柳诗大,诗人无独偏有偶。”就是这样两位南社狂人,作为晚辈的田汉偏能在与之诗歌唱酬中游刃有余,这不光是因为诗歌气味相投,亦能以此见出田汉的诗力不薄。田汉与林庚白的诗交是在1936年,其时田汉从国民党的监狱中被徐悲鸿、宗白华等老友保释出来不久,实际上等于被软禁在南京。据林庚白赠诗小序云:“寿昌招游玄武湖,杂书所感,颇自以为极深入浅出之工,远惟陶潜、杜甫,近或江驶叔、范肯堂辨此耳。”林庚白这一组诗含七绝四首,诗序依旧不改其狂傲本色,但诗中寄寓的家国之思至为沉痛。“荷香在水月微光,及共湖山算不亡”,“田汉白头华汉悴,蹉跎吾意亦无涯”,“一湖便有沧桑意,却对同舟二妇人”,“莫谓两毫关细事,饥驱如此国何堪”,像这样的诗句,其中显然隐含了山河破碎,国势飘摇的殷忧。田汉的和诗《荷边酬唱》也是四首七绝,与林庚白的原诗可谓相得益彰,中有句云:“几度荷边待月光,每因蝉唱感兴亡”,“谢公已远秦军急,敢为馀情遣有涯”,“金陵何碍诗人隐,为我殷勤谢故人”,“犹是六朝歌舞地,春江一曲听谁堪?”这组绝句抒写了被软禁在南京的诗人对金陵古都的所思所感,浸透了六朝的兴亡和沧桑之感。这是一种恐将沦为异族奴役下的遗民的民族忧虑,是中国古代遗民文化传统和遗民意识的现代折光。

  在田汉数量巨大的抗战诗词中,最能体现“遗民之诗”风范的是他的纪事感事诗。这批抗战纪事诗是中国现代诗史上的宝贵遗产,数量大,质量上乘,誉之为上代抗战诗史,當不为过。这里有组诗,也有零散之作。就组诗而言,其诗史价值更是不容低估,如《扬州纪行》、《游洞庭西山小诗》、《京沪征尘》、《访闸北前线》、《月夜访大场前线》、《从上海到长沙》、《衡阳道中纪行》、《战场乐府》等。在这些组诗中处处凝结了田汉抗战时期对国运危殆,种族沦亡的忧患意识。《扬州纪行》(1937)第一首云:“江潮如吼打孤城,百世犹闻杀敌声。今日倾危如昔日,梅花岭上访先生。”梅花岭乃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处,田汉在扬州吊古伤今,一句“今日倾危如昔日”,表达了他对民国时期抗战形势的历史认识。虽然20世纪的抗日战争毕竟在性质上有别于明末清初的抗清或反清复明,但对于田汉那一代受到过近代南社反清复明的传统民族观念影响的诗人来说,他的历史联想和类比,也自有其合理之处。《京沪征尘》其一《别金陵》云:“空战朝朝裂巨雷,征车今日绕湖来,荷花破碎湖鱼死,千古严城未可摧。”连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也遭到日寇轰炸,国事蜩螗羹沸,田汉强压内心的悲痛,毅然踏上捍卫祖国的前线。他在《过无锡》中写道:“寻梅几度过东山,八载重来鬓半斑。南海遗珠成已事,蓄将心力补危艰。”这种“补危艰”的民族精神,正是历代遗民诗人的夙愿。在《过苏州》中,田汉写道:“又是江南烟雨秋,却将敌忾换清愁,黛娥不见湖光远,兵火仓皇过虎丘。”千年古城遭遇兵燹,此诗用简洁的笔法记录了战争年代的一个历史侧影。在嘉兴,由于访问旧友林伯修于边区公署,相谈甚欢。田汉于是在《过嘉兴》中吟道:“旧遇他乡此快无!扁舟犹得泛南湖。危楼无恙菱歌好,赖有长城御暴胡。”这既是对江南人民军队的歌颂,也表达了田汉抗敌御侮的民族信心。抵达上海后,田汉看到的是哀鸿遍野、满目疮痍的凄凉景象。《过松江》云:“水光如带夜云低,挈妇携雏过大堤,此是人间凄绝处,石湖荡上-铁桥西。”尤其是《过大世界》,写得惨不忍睹:“宛如霹雳下晴空,舞断歌残一击中。凄绝铁门纤手落,指尖犹有蔻丹红。”昔日繁华的上海大世界,如今生灵涂炭,不能不让诗人顿生荆棘铜驼的亡国之悲。内心忧愤的田汉在《宿徐家汇》里写道:“松长风冷露沾衣,却对层云意气飞。信号如花天半赤,空军今夜显神威。”尽管心情沉重,但一想到此际祖国的军民正在奋勇抗敌,田汉不禁又对收复国土、驱除倭寇充满了民族的力量。像这样充满现代遗民悲愤的诗作在田汉的笔下俯拾即是,田汉抗战诗词的分量可见一斑。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