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与城市:对中国古代诗歌中一对空间意象的考察(3)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鲙鲤鱼。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王维《洛阳女儿行》)
平明挟弹入新丰,日晚挥鞭出长乐。青丝白马冶游园,能使行人驻马看。(崔颢《代闺人答轻薄少年》)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李白《古风·二十四》)
当然,除了贵族,城市里还居住着人数众多的各色普通市民。他们中有为了生活而奔波的客商,有为了生存而堕入青楼的女子,有为了前途而赶考的士子,也有混迹在市民中的下层官僚。芸芸众生在面对生活或者理想失落时所产生的深深无奈,是诗人们构建的第三类城市意象: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送魏万之京》)
时命不将明主合,布衣空染洛阳尘。(綦毋潜《早发上东门》)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
古来名与利,俱在洛阳城。(于邺《过洛阳城》)
唐代纷纷涌现的这些专门吟咏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活的诗篇,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现象。虽然城市早已存在了上千年,但只是到了唐代,城市才被诗人们"发现"。这是一种新的审美体验,因为城市生活给予人的生命体验完全不同于乡村,甚至可以说和乡村生活构成了明显的对比:乡村生活与农耕文明相联系,乡民丰衣足食的需要更多地取决于人如何协调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击壤歌》)即此种关系的绝好写照。同时,因为乡村共同体的活动范围比较狭小,所以乡村是一个所谓的"熟人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且将人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是血缘的、宗法的而不完全是政治的和商业的,这使乡村社会的人际关系始终笼罩着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城市生活则为人们提供了明显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命体验:首先,在城市人际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等级制为核心的政治关系和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之上的商业关系,而这两种关系都对建立在血缘之上的那种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造成了侵蚀。其次,因为贵族、官僚和商人等集中居住在城市,所以城市使得贵与贱、富与贫之间的对立较之乡村要突出、尖锐得多,剥夺者和被剥夺者在这里显得格外清晰。最后,因为城市几乎完全是"人工"的,城市里庞大的人口只不过是几十万乃至几百万"熟悉的陌生人"的集合,所以人们在城市生活中不但很难体验到乡村社会里那种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切关系,也很难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亲切关系。这种完全不同的生命体验,对敏感的诗人们的影响自然比一般市民更大、更多,城市意象就是他们对此生命体验的反映。
就感情色彩和价值判断而言,新兴的城市意象和传统的乡村意象似乎构成了两个极端:在表现物的时候,城市意象突出的是高大的宫殿和宽广笔直的大道等人工景观,其目的在于营造一种使人"震惊"的心理体验;而乡村意象突出的是青山、流水、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其目的在于营造一种可以使人"怡情乐性"乃至"悟道"所需要的心理氛围。在表现人的时候,城市意象或者侧重于贵族阶层生活的骄奢淫逸,或者侧重于普通人面对城市的灯红酒绿而产生的感慨与无奈,而农村意象则或者突出农民生活的艰难困顿,或者突出农民人格的质朴淳厚。在这个看似不经意而形成的对照中,城市意象更多地与欲望、权势等否定性的价值判断相连,城市被看作是一种与合乎儒家价值观的生活方式相疏离、悖逆的"名利场";而乡村则被看作是体现士大夫人生理想以及能更好地强化士人的道德素养的一种合乎生命价值本身的存在。
唐诗中这种致力于表现城市生活的奢华浮躁,视城市为富贵场、名利场的倾向,不但被后来的诗人所继承,而且进一步使其明朗化,以至于成为诗人在建构城市意象时的基本模式。以宋诗为例,当诗人们表现城市生活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
一馔费千金,百品罗成行。(欧阳修《送慧勤归余杭》)
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王安石《归叟诗话》)
龙津观夜市,灯火亦煌煌。(苏轼《牛口见月》)
十里绮罗春富贵,千门灯火夜婵娟。(朱淑真《元夜》其二)
在词里,城市生活的享乐特征表现得更为直接。如: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柳永《望海潮》)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李清照《永遇乐》)
唐诗里已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阶级对比。在宋诗中,这种对比进一步和城市/乡村的地域差别联系起来。比如苏轼《许州西湖》有"但恐城市欢,不知田野怆"句,最著名的还是长期以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北宋诗人张俞的那首著名的《蚕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同杜诗相比,罗绮者/养蚕人之间的阶级对立被直接和城市/乡村这一对空间意象联系起来。给读者的印象,仿佛豪奢的城市与贫困的乡村之间的差别,就是不劳而获的剥削阶层和终日劳作却依然贫困的农民之间的差别。
需要指出的是,只要翻检一下唐以后各朝的诗歌集,就会发现尽管唐以后出现了许多描写和表现城市的诗歌,但是和表现乡村的诗歌相比,其数量却要少得多。然而,这种情况并不意味着城市没有受到关注。事实上,只是在被奉为文学正宗的诗歌中城市意象的出现频率才低于乡村意象,而在被视为"小道"之作的词和小说里,城市则当仁不让地充当着主角,乡村反倒成了配角。
三、士人价值观与作为"言志"对象的乡村和城市
如果从作者的角度看,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但却耐人寻味的矛盾:创造上述乡村意象和城市意象的诗人,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士人。除了个别特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担任过官职,基本上居住在城市且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可是,这些已经脱离了直接的农业劳动的士人,却在自己的诗歌里表现出一个基本一致的倾向--批判他们所生活的城市而将关怀与理想投向乡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答案只能从诗歌在古代社会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和士人的公共价值观之关系方面去寻找。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