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乡村与城市:对中国古代诗歌中一对空间意象的考察(5)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11-01 14:06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仲红卫
分享到:

 

  总之,对乡村生活的肯定和对城市生活的批判展示了传统儒家士人所共有的基本价值观,由此造成的乡村意象与城市意象的对立也是诗歌史乃至文学史上的主流。明清以后,随着士商互动的频繁和儒学的再次转向,〔17〕虽然出现了许多肯定城市生活的作品,但却无法完全改写乡村意象与城市意象之间已经建构起来的对立关系。甚至直到今天,这种对立关系还在影响着知识分子的写作。

  四、小结

  美国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家斯蒂芬·葛林伯雷说:

  艺术作品本身是一系列人为操纵的产物,……艺术作品是一番谈判(negotiation)以后的产物,谈判的一方是一个或一群创作者,他们掌握了一套复杂的、人所公认的创作成规,另一方则是社会机制和实践。为使谈判达成协议,艺术家需要创造出一种在有意义的、互利的交易中得到承认的通货。有必要强调,这里不仅包含了占为己有的过程,也包含着交易的过程。艺术的存在总是隐含着一种回报,通常这种回报以快感和兴趣来衡量。我应该补充说,这里总要涉及到社会的主宰通货--金钱和声誉。我这里用的"通货"是一个比喻,意指使一种交易成为可能的系统调节、象征过程和信贷网络。"通货"和"谈判"这两个术语就是我们的操纵和对相关系统所作调节的代码。〔18〕

  葛林伯雷的意思是说,艺术创作通常具有某种特殊的目的,或者是为金钱,或者是为声誉。为了达到目的,艺术家需要创造出一种被社会承认的"艺术通货"。如果从这个理论来理解,我们可以说,古代士人们创作诗歌也有自己的目的,即用来获得社会声誉。检视各类史籍,士人以写诗求取声誉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譬如唐代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李白和杜甫,都曾希望以诗歌求得权贵赏识。另一著名诗人白居易,也是因为《赋得古原草离别》一诗获得顾况激赏而暴得大名。诗歌唱和、互赠所以成为士人们之间最常见的交往方式,其目的并不仅仅在借助诗歌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而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而这些都是作为社会精英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从获得社会承认的角度说,诗所言之志不一定是个人全部的"志",或者说只是个人之"志"中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或者公共价值观的那一部分。因为只有这种"志",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只有表现这种"志"的诗,才会为作者带来正面的社会声誉。为什么诗歌史上会出现如此这般的乡村意象和城市意象?为什么许许多多士人的实际生活常常同他们诗作所表现的价值倾向相矛盾?诗歌作为一种获致社会声誉的艺术通货的观点,颇能启人深思。

  〔参考文献〕

  〔1〕周易〔M〕.朱熹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4.

  〔2〕钱穆.中国文学论丛〔M〕.北京:三联书店,2005.250.

  〔3〕〔4〕毛诗序·国风·关雎〔A〕.张少康,卢永璘.先秦两汉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343,344.

  〔5〕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21.

  〔6〕〔7〕〔15〕董诰,等.全唐文〔Z〕.北京:中华书局,1983.6853,6853,5588.

  〔8〕余英时.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A〕.余英时文集:第3卷·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6.

  〔9〕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9.

  〔10〕周锡韦复.中国田园诗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1991,(3).

  〔11〕刘蔚.宋代田园诗的演进与分期〔J〕.文史哲,2004,(6).

  〔12〕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193-194.

  〔13〕论语〔M〕.大学·中庸·论语〔Z〕.朱熹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

  〔14〕熊良智.战国楚简的出土与先秦"情"与"志"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11,(4).

  〔16〕山口久和.中国近世末期城市知识分子的变貌:探求中国近代学术知识的萌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