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韩世昌与京昆“二梅”的文化夙缘(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4-11 19:08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谢柏梁
分享到:

 

  梅家与昆曲的结缘,有着三代以上的历史。早在同、光年间,祖父梅巧玲11岁便入。从班主学习昆旦兼皮黄 ,成为“十三绝之一”,后来又成为四喜班的班主。梅兰芳(1894-1961年)自小就对昆曲特别喜爱,学过一些昆曲的片段。1904年8月17日(农历七月七日),梅兰芳10岁时,在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上戏曲舞台,就在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中饰演织女。1913年赴沪演出期间,他还每周数次向乔蕙兰学习昆曲,同时还向谢昆泉、孟崇如、屠星之等昆曲名家请益。他还向全福班的高材生陈德霖先生、向李寿山等先生苦学昆曲,前前后后一共掌握了数十出昆曲折子戏。根据《舞台生活四十年》和其它相关资料,他所演出的昆曲折子戏大致有:[HK18*2][HT5”,5K]《水斗》、《断桥》,《白蛇传》中两折,饰白蛇。

  《思凡》,《孽海记》中一折,饰赵色空。

  《闹学》(饰春香)、《游园》、《惊梦》(饰杜丽娘),《牡丹亭》中三折。

  《惊丑》、《前亲》、《逼婚》、《后亲》,《风筝误》中四折,饰俊小姐。《佳期》、《拷红》,《西厢记》中两折,饰红娘。《琴挑》、《问病》、《偷诗》,《玉簪记》中三折,饰陈妙常。《觅花》、《庵会》、《乔醋》、《醉圆》,《金雀记》中四折,饰井文鸾。《梳妆》、《跪池》、《三怕》,《狮吼记》中三折,饰柳氏。《瑶台》,《南柯梦》中一折,饰金枝公主。《藏舟》,《渔家乐》中一折,饰邬飞霞。《鹊桥》、《密誓》,《长生殿》中两折,饰杨玉环。《刺虎》,《铁冠图》中一折,饰费贞蛾。《昭君出塞》,饰王昭君。《奇双会》,饰李桂枝。

  这些昆曲剧目中,《水斗》、《断桥》、《思凡》、《琴挑》、《闹学》、《刺虎》、《游园惊梦》和《奇双会》,都成为梅兰芳的代表剧目,有的拍摄过电影艺术片,受到国内外各界朋友的好评④。正如齐如山先生在《京剧之变迁》⑤中所云:“到民国初年,梅兰芳又极力提倡昆曲,哄动一时。数年前演《思凡》、《琴挑》,总是满座。一天以《瑶台》演大轴子,梨园老辈群相惊异,说《瑶台》演大轴子,可算一二百年以来的创闻。”自民国四年(1915年)梅兰芳在那家花园演《思凡》起,他先后演出过《金山寺》、《梳妆》、《游春》、《跪池》、《三怕》、《佳期》、《拷红》、《闹学》、《游园》、《惊梦》、《琴挑》、《问病》、《偷诗》等戏,其他京昆大家如红豆馆主、陈德霖、李寿峰联袂上演《奇双会》,杨小楼演《铁笼山》,程继先演《雅观楼》,钱金福演《山门》,程砚秋演《闹学》,京城饰演昆曲之风,一时为之大盛。早在1918年,韩世昌特意到“三庆”看梅兰芳与姚玉芙的《童女斩蛇》。当年6月18日,韩世昌便与梅兰芳等人携手公益演出,体现出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当时的李石曾倡导留法勤工俭学,要在高阳县布里村建立一所“留法勤工俭学会预备学校”。为了筹集经费建校舍,便邀请正当红的梅兰芳、韩世昌等人义演筹款。梅兰芳、韩世昌等人在北京江西会馆不辞辛苦地联袂演出,一共筹得大洋1500余元。当年夏天,李石曾等人便用韩梅二人义演所得的钱款,在高阳县布里村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留法俭学会先后资助了周恩来、陈毅、邓小平、巴金、徐悲鸿、钱三强、冼星海等1600人赴法留学,为中国之崛起储备了大量栋梁之才,这是后话。如前所叙,梅兰芳等京剧大家,在民国初年为昆曲艺术在京城的复兴造足了势,这正好为韩世昌团队的昆曲主力军打好了前阵,使得京朝派昆曲开始有声有色地发展,并逐步蔚为大观。梅兰芳也充分关注到韩世昌等人的昆曲文化活动。他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说:“旧直隶省的高阳县本有昆弋班,北京的戏班瞧我演出昆曲的成绩还不错,就在民国七年间,把好些昆弋班的老艺人都要到北京组班了”。北京成立了好几个昆乱合璧的票房,“这里面有孙菊仙、陈德霖、赵子敬、韩世昌、朱杏卿、言菊朋、包丹亭等,包括了京昆两方面的内行和名票,常常在江西会馆举行彩排,每次都挤满了座客。”对于韩世昌,梅兰芳很早就有研究。他夸奖说:“观众的需要还是偏重昆曲。后台为了迎合前台的心理,只能多排昆曲了。这里面的韩世昌、白云生都是高腔班的后起之秀。韩世昌唱旦角,本来是王益友的学生,到了北京,经过赵子敬、吴瞿安两位的指点,他又对昆曲下了一番功夫,常常贴演。白云生是唱小生的,他们两合作了不少年,还曾经到上海的丹桂第一台来唱过一个月。”⑥京朝派昆曲中的主将韩梅二位,还在客观上刺激、推动和支持了昆曲传习所的成立。1919年韩世昌在上海的短暂演出,令沪上的遗老遗少们大为惊叹,同时也深感于南方昆曲的失传。有鉴于此,上海实业家穆藕初,以京朝派昆曲艺术传承的作为实例,北上京城问道于吴梅先生,直接推动了昆曲传习所在苏州的开办,为南昆艺术的整体繁荣作育人才,开启了更为辉煌的未来。同样也是昆曲名家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对吴梅也是敬仰有加,尊称之为先生。当穆藕初为昆曲传习所进行筹款演出,请梅兰芳支持义演的时候,吴梅马上为之撰写说明书,为梅兰芳在上海的演出推波助澜、争光添彩:[HK18*2][HT5”,5K]藕初快函至,云昆剧保存社为筹款计,邀梅兰芳演剧,拟印刷品发行,嘱余一序,既为动笔寄去。(1934年2月1日) 不仅是吴梅先生与梅兰芳相互知重,韩世昌也同样与梅兰芳有过相互切磋的多次经历。据《韩世昌1928年大连演出活动考》一文称,“一时间,京津间无人敢在韩世昌前班门弄斧,就连当时大名鼎鼎的京剧大师梅兰芳演《思凡》、《闹学》,也曾向韩世昌讨教过。”⑦荣庆社的韩世昌之所以在北京演出,很快就声名大振,韩梅齐芳,这是因为其既有昆弋班的深厚功底,又与梅兰芳一样得到了前辈昆伶陈德霖的教诲,还经过了南方昆曲名家赵子敬、吴梅等人的指点,这才技艺精进,蒸蒸日上,其“台步之工稳,喉音之嘹亮,神情之尽致,唱念之清脆”,都使之成为昆曲名旦第一人。梅兰芳对于韩世昌客观上的示范作用,还有其于1919年、1924年的两次赴日演出。在这两次赴日演出中,梅兰芳以京剧剧目为主,但也包括了《思凡》、《奇双会》等部分昆曲剧目。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之后,“保定沪案后援会”邀请在北京的韩世昌回保定演出。韩世昌与著名京剧演员杨菊秋、杨菊芬姐妹俩在保定义演昆曲,一周来演出了《思凡》、刺虎》、《闹学》、《惊梦》、《琴挑》等戏,并将义演收入5000余元寄往上海,支援“五卅运动”受难同胞。7月,中国红十字会天津分会举办救济陕甘两省难民义务戏。韩世昌、梅兰芳、马连良、杨小楼、程艳秋等名家又到天津举行赈灾义务演出,赢得社会各界的一致赞美。韩梅这两位大家如此笃行公益事业,于此可见一斑。1928年秋,韩世昌等人接受日本著名汉学家与戏曲史家青木正儿等人的邀请,经过大连,赴日本演出40天。这是中国昆曲史上第一次大规模、长时期的出国演出。有的日本学者还将昆曲直呼为“韩世昌剧”,尽管不甚贴切,但却体现出他们对韩世昌的无比爱戴。大谷武男在《昆曲的韵味》中提到:“我观看昆曲的演出后,韩世昌高雅的艺术表演让我惊叹,我也深深感受到这如花般的昆曲艺术的魅力。一年间,我虽曾看过石田女士的童谣舞蹈《滨千鸟》,以及其他激动人心的艺术,但都不及韩世昌的《思凡》、《琴挑》更能够激动我的心……比起牡丹般艳丽的皮黄剧,昆曲则宛如在寒夜中喷吐着冷香的白梅。韩世昌的艺术既有着灿烂的色彩,又充满空灵澹荡的古趣,已经达到了千锤百炼的地步。”⑧1928年10月2日,《满洲报》首次在报道中冠以“昆曲大王韩世昌”的称号。韩世昌的访日演出,不仅给了观众们以美妙的艺术享受,还给学术界提供了精神上的盛宴。韩世昌应邀出席了帝国大学狩野直喜教授发起的帝国大学昆曲讲演会议,青木正儿教授与韩世昌都在会上发言,盐谷温教授等人还在会芳楼宴请赋诗。其诗云:“相逢欢送眼青青,酌酒劝君杯莫停。幽梦觉来肠欲断,清歌一曲牡丹亭。”⑨在日本各媒体的报道中,既有韩梅并称的提法,也有“远胜于梅兰芳的中国名优来日”的说法,还有“韩世昌是昆曲最后的名伶”的描述。凡此种种,都说明日本人对韩世昌以及昆曲艺术的热爱。中日文化协会的石田贞藏还专门编过一部《昆曲与韩世昌》的书,就昆曲的历史文化渊源和韩世昌的表演艺术予以了较为详尽的阐明。韩世昌从日本载誉归来之后,北京《顺天时报》评选出了京剧旦角中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四大名旦”。而在昆曲界中,只有韩世昌的声誉可以与梅兰芳相提媲美,评论界认为:“自梅兰芳赴日演艺之后,吾国名伶能继踵媲美者,惟韩而已。” 韩世昌也曾搭京班演出,与京剧名家孙菊仙、高庆奎、郝寿臣等人演出过昆曲《大审》、《闹学》、《拷红》和《刺虎》等折子戏。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