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莫言获“诺”奖与当代传媒文化创新(4)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08-27 09:0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廖奔
分享到:

 

  四、各种改编语汇

  社会需求带来小说与影视剧创作转换的大量实践,也给编剧理论提出许多新的命题。不同文学语汇的转换,碰到不同的困难和问题。例如用舞台剧或电影手段处理长篇小说,就有一个很大的语汇跨度。首先是展幅的不同。一般来说,长篇小说可以没有容量限制,展现社会生活面广阔,表现情节和细节丰富,能够正面地、具体地、全方位地逼视它的全部对象。而舞台剧和电影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它们因此必须对小说进行选择、提炼和凝聚。容量本身就是一种质量,容量的改变也就带来质量的变化。其次是节律的不同。相对而言,长篇小说的构成是高密度的,舞台剧和电影则是疏朗有致的,这是由其展幅以及表现语汇的不同所决定的,前者的主体语汇流程呈平铺状,后者则呈跳跃状。当然,舞台剧与电影的节律也自不同,幕与蒙太奇的转接手法相去甚远,前者整,后者碎,前者空间相对逼仄固定,后者开阔多变,前者基本保持同一透视基点,后者时而拉开时而逼近。其三是意象的不同。从小说到影视剧,有一个从文字平面到形象立体、静态到动态、联想意象到视觉意象的转化,转化过程伴随着意象的重新结撰,新产生的形象意象与原有文本意象之间,在吻合方面构成一个明显的夹角。面对改编的语汇跨度,如何既能够顺利实现其转换和跨越,同时又保持住、捕捉住并传达出原著的原始立意、追求与神韵,创造的意象和原始意象能够达到多大百分比的吻合,这在实践中永远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困难命题。

  我们所看到的、大家经常在议论的,创作改编中存在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这种语汇转换所形成的夹角、它们之间的不对接造成的。当然不可否认,改编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就是原著所达到的那种深刻社会认知度、广泛社会概括面和艺术高度,再造品是否企及了,这是一个前提。但是还有许多议论,是在上面说到的那个层次里发生的,是语汇转换所造成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需研究这些问题。对陈忠实小说《白鹿原》的话剧和电影改编,就碰到了这些困难,一会儿我们会具体讲。

  同是改编小说,话剧与戏曲语汇不同。从文学平面到舞台立体的跨越,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跨越了,而跨到话剧和跨到戏曲之间,还有一个很大的夹角。话剧需要提炼冲突和戏剧性,紧缩时空。戏曲更由于自身特殊表演语汇的需要,要求越加简约、优裕的内容时空,即:要求内容为舞台表演留下较大的四维空间。它往往要求把背景、情节、事件都推向幕后,把能够充分调动人物感情发挥的地方放在幕前,用唱段和表演来丰富它。这样,它就需要对原著进行更大幅度的裁剪以及结构上的重新组合,缩减其内容容量。之后,又得调动起自身的特殊手段来进行舞台呈现,这种呈现须得是戏曲式的,要满足戏曲舞台对于观赏性的要求。再比如,同是戏曲的改编,从小说而来与由话剧而来,又自不同。川剧《金子》是从话剧舞台改编来的,京剧《骆驼祥子》是直接从小说提炼出来的,两者的改编对象不同,困难度亦不同。戏曲直接从长篇小说改编,跨度较大,既要尽可能保留原著的丰富性、广阔性、厚重感,又要用大量的简约的方式——减法,但也要用加法,把它需要阐发的细部进行充分发挥,经过这样的处理和调适之后,所形成的意象还得和原来的意象相吻合,这其间有很困难的工作要做。吕剧《苦菜花》也属于这种类型。

  长篇电视连续剧在容量上的相对无限,使它在改编长篇小说时有着比较充裕的创作空间,这种空间反过来也形成它从事文学改编的大食量和大胃口,加上全天候播出时间与密集频道交织形成的巨大倾泻场的需求,它被刺激起惊人的吞噬量。我们看到的情景是,短短一二十年时间里,电视剧已经几乎吞吐了我们民族所拥有的全部叙事文学遗产,处理光了历史上发生过的以及传说中的所有事件、人物、情节和题材。当大量的长篇小说、历史演义、民间说唱题材都被用尽用滥之时,电视剧编导偶尔也动一下改编舞台剧的心思,希望试试奇招鲜招,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曹禺戏剧名著《雷雨》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的上演。当然,不可避免地,它遭遇了一片难堪的非议之声。避开对名著内蕴阐释和艺术复制的难度不谈,编导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其实在运作之前,改编者只要稍微进行一下美学论证,就会知道这样做的危险性有多大。我们常说文学作品是对生活的提炼与概括,相对于小说而言,戏剧又是更为集中和凝炼的艺术,由于舞台时空的限制,它先天要求对素材作更大幅度的浓缩与裁剪。加之曹禺创作《雷雨》,受到了西方“三一律”的很大影响,为实现“三一律”,他把背景和历史过程都略去,故事在发生的同时也就接近了尾声,基本上等于只剩下结局。这样,大幕拉开,由于故事是从中间断切,戏里就充满了复杂迷离的人物关系,充满了潜台词,充满了种种诱惑人心、引人入胜的戏剧情境,造成此剧强烈的戏剧性,《雷雨》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些地方。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而且是20集的长篇,势必将故事全面展开、正面敷叙、从头说起,于是上述既定魅力全部失去,等于是重打锣鼓另开张了。重新结构和处理这个故事,冒了效果不可知的险不说,直接面对的是话剧《雷雨》培养起来而记忆犹新、至今仍在沉浸不已的观众!对于他们来说,就像刚刚吃过奶糖又去吃水果、刚刚喝过蜂蜜又去饮雪碧,其感觉淡而无味、又酸又涩是可知的。如果改编成电视短剧,大约收到的效果会好一些,不幸又是20集,拼命地抻长了,不免兑入大量的水,这在美学上说是犯忌的。

  当然,改编经典是不容易讨好的,别说艺术形式转换,即使是艺术载体的自身舞台承传,也会受到名著光环的笼罩,特别是,当经典演出离开我们的时代还不是很远的时候,这种笼罩的控制力会十分强,它给承传带来很大的困难。北京人艺新排话剧《茶馆》、《日出》、《原野》,是对老舍、曹禺现有的、既定的舞台剧重新阐释,还原在舞台上的,引起一片指责之声。除去艺术本身的原因之外,观众的审美恋旧感也在起作用。经典陶冶了的一代观众尚在,他们将对经典的印象封存在记忆里,由于时间的延伸,这种印象日益走向理想化并召唤崇拜,光圈日渐带上幻影,他们于是会十分苛责后来者。曹禺的家属甚至带着强烈的亲属感情出面,指责李六乙导演的《原野》对曹禺的不尊重。重新解读是名著承传的一个重要方式,对原作的侵害并不存在,因为原著还在,其它的解读方式仍然会继续出现。隔代的观众则会极大减少这种感情倾向,使改编变得容易。例如我们虽然认为现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毛泽东形象并不完美,与我们所认识的毛泽东有距离,后人却会认为毛泽东就是这样。而我们对于列宁形象的贴近,也只是贴近了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里面的形象,我们以为列宁就是那样。这也是距离的美感在起作用?当然,我们因为接近和熟悉,总还是不希望有缺陷的毛泽东形象误导后人,总希望尽量修正其形象,让它更贴近真实。如果是经典的研究者,就更容易因熟悉和自己对之消耗的心血而产生强烈恋旧感,形成对对象的崇拜与沉溺,他们如果来批评改编,目光会是最为挑剔的,对于北京人艺抨击的炮火,主要就是从这些人的文章里集中发出。

  有些小说作品,经过再发掘,做了语汇转型处理之后,产生了比原创更大的影响,也成为我们这里的关注对象。例如话剧《生死场》,原著是萧红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在技巧上当然有它非常独特的东西,所以鲁迅很快就发现了它并肯定它、赞扬它,但是也有它相对不成熟的地方。田沁鑫对之进行重新发掘、重新构思之后,搬上话剧舞台,引起震动,这和刚才说的经典作品本身的厚重感所引起的影响,有相同的部分,交叉面是很大的,但也有它自己独立的部分。说到这里稍微岔开两句,为什么这么讲?现在的舞台处理和小说是有夹角的,比如说中间到后边抗战因素的加入,那种民族话语的加浓,造成了生死场原创中没有的一种新的感觉,这种感觉在当代舞台上出现,唤起了当代中国人心底的某种回声。由于近年日本军国主义抬头,否认侵略,否认南京大屠杀,使得我们的民族情感遭到压抑,这种压抑潜藏在人们心底,强烈需要诱发,生死场正是充当了诱发剂,从而引起强烈共鸣。朝这个方向进行的加工,丰富了原著。原著由于写成于1931年,当时日本侵略中华还刚刚出现苗头,不可能产生现在这个村民赴死抗日的结局。当然,《生死场》对于话剧舞台的震动主要还不是这个原因造成的,而是它对话剧舞台语汇的一种新的发掘,对身体语汇的新的开掘和利用,它使话剧更加深刻地发现了它自身,更加找到了话剧本体的东西,这种东西在当代舞台上比较稀薄,所以一出现就引起很大轰动。话剧《生死场》的成功原因,可以作多方面的探求,这里还回到最初的话题,它至少已经成为话剧舞台上的名作,原创的功绩和改编的功绩如何区分,尚需认真研究。类似的舞台剧成功的还有《死水微澜》,话剧和川剧的改编都很醒目。

  五、一个实例:《白鹿原》从小说到话剧、电影的跨越

  中国电影改编文学名著素有传统,鲁迅、茅盾、老舍的小说都曾搬上过大银幕。真正产生影响力的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五代导演改编当代文学名作,推出了一批经典影片。如张艺谋的《红高粱》、《活着》、《菊豆》等影片,改编自莫言、余华、刘恒等作家的名作,也在国际上为中国电影赢得了声誉。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孩子王》分别改编自李碧华、阿城的小说。有影评人认为,现在观众的品鉴能力更高,不只是看视觉盛宴,还希望看到更深的人文内涵,这逼迫电影要向文学靠拢。此前《集结号》、《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都改编自并不知名的小说,获得了观众认同,口碑比古装片好得多。但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条件。

  莫言的文字一向很有魅力,所以他的东西具有一种神奇的控制力、影响力,但他作品里所体现出来的恣意汪洋的意识流结构,是对视象表现的一个极大障碍。用好了是张艺谋《红高梁》,用不好就如他的《幸福时光》、《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市场反应就比较平淡,所以很长时间没人改编他的小说。现在当然就不同了,莫言热也会激起影视剧对其作品改编新的热潮,听说制片商又开始围着莫言转了。刚看到《中国艺术报》上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莫言改编影视剧的N种猜想》③,说莫言哪部小说适合制作成哪一类的影视剧云云。这里当然还有着很大的障碍需要跨越。

  小说改编影视剧能否成功当然要许多先决条件,甚至是气候、氛围和时尚条件。但基础条件则是内容体量。因为小说与电影的内容含量不同。一般来说,中短篇小说比较适宜于拍摄成电影,长篇就有难度。莫言的《红高梁家族》是一部5万字的中篇小说,其容量就比较适合于电影改编,这是电影成功的第一个前提。当然,张艺谋在那次创作中倾注了他最初的电影激情与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同时恰如其分地用声象画面处理了内容:影片叙事改变了小说的意识流结构,让故事径路回归到传统的线性叙述,而用镜头精心复现了小说所创造出来的神奇色彩世界,画面的强大视觉冲击力,如眩目的阳光一下刺穿了沉闷而平庸的影坛。张艺谋仍然对剧本作了大量的压缩处理。莫言说:“1987年,我在高密,张艺谋把他的定稿拿给我看,定稿跟我们原来的剧本完全不是一码事了。张艺谋实际上作了大量的精简。我当时看了觉得很惊讶。这点儿东西,几十个场景、几十个细节就能拍成电影?后来,我明白了,电影不需要太多的东西。比如‘颠轿’一场戏,剧本里几句话,在电影里,就‘颠’了5分钟。”④莫言其他几部改编成电影的小说也都是中短篇。

  但他的长篇一直没人碰。据说这次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又掀起了呼吁影视改编其作品的热情,不少网友呼吁将他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搬上银幕。莫言更是主动放话,表示他的作品《丰乳肥臀》、《生死疲劳》、《檀香刑》都可以拍成气势磅礴的大片,自己更愿意担任编剧。据说莫言作品的影视版权之前是一二百万元,获诺奖后水涨船高至500万。但影视圈里的人并不看好他的长篇,尤其是,刚刚经历了电影《白鹿原》的惨败。莫言对于电影改编的宽容度倒是很大的,这大概得益于电影《红高粱》的成功。他说:“我认为小说一旦改编成影视剧就跟原著没多大关系了,电影是导演、演员们集体劳动的结晶,现在几乎有名的电影都有小说的基础,但小说只是给导演提供了思维的材料,也许小说中的某个情节、语言激发了导演的创作灵感。”⑤

  现在我们来看电影《白鹿原》的改编。陈忠实的《白鹿原》是当代中国一部巨著,它通过描写浑莽的渭河平原一个村落的社会、家族角斗,绘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中国农村50年变迁史。小说的构思雄奇、结构恢宏、组织细密、描写鲜活、立意深邃,极富史诗性和历史感,展示了民族性格与国民灵魂,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油画长卷。这样厚重的内容,又受到文学界的极力推崇,理所当然地诱发起影视剧创作的强烈改编冲动。十余年间一批重要的当代电影导演都在动它的脑筋,例如张艺谋、陈凯歌等等,但是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大家知道,诱惑也构成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难以跨越,如果跨越不过去就会变成陷阱,所以都一直在迟疑徘徊。

  2006年5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了林兆华导演、孟冰改编的话剧《白鹿原》,这是最强的戏剧组合,但演出效果失败。事先孟冰曾告诉我,小说内容太多了,不忍割爱,压缩不下来,原想写一个连演两个晚上的本子,后来写成三个半小时,又压成两个半小时,所以斗栊接榫之处还不严密。孟冰肯定是啃了一个坚果,因为把一本长篇小说改编成剧本,通常是要大抽绎大精简的,只能抓住主要线索和人物来敷叙笔墨。而由于原作者名声太大,又在旁边看着你是否“忠实于原作”了,孟冰大约不能太改动小说原本,于是就困难了。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